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唯有自主創新才能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向松祚[ 唯有徹底改變“三依靠”增長模式,改變低水平重復競爭的市場模式,改變依賴“以市場換技術”的技術發展策略,改變“贏瞭制造,輸瞭研發;贏瞭生產,輸瞭利潤”的國際產業分工模式,中國制造業才可能占領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 ]本系列評論的第一篇簡要論述瞭我國收入分配失衡的嚴峻形勢、內在原因和改革方向。收入分配失衡與投資消費失衡互為表裡。傢庭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消費和內需長效機制的內在保障,沒有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沒有可靠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就不可能建立起促進消費和內需的長效機制。沒有消費和內需的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就難以取得成功,過度依靠投資的增長模式亦難以持續,因為投資之有效性、營利性和持續性必須依靠最終消費持續增長之支撐。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過度依靠投資尤其是過度依靠基礎設施和第二產業投資,客觀上會抑制勞動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人類經濟發展史已經揭示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制造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技術取代勞動力趨勢不斷加速,大量制造業投資不僅不會吸納新勞動力就業,甚至還會“擠出”已經就業的勞動力,導致失業增加,這就是所謂的“增長性失業”現象。因此,如何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快速增長以吸納勞動力就業,保障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增長,就成為各國經濟政策尤其是產業政策的重大課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就是如何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整個經濟結構的重新平衡。本文簡要闡述我國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概而言之,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大體就是“三依靠”增長模式。所謂“三依靠”,就是增長依靠投資,投資依靠信貸,信貸依靠貨幣。或者說穩增長就要穩投資,穩投資就要上項目,上項目就要放貸款,放貸款就要松銀根。應該承認,這個模式對於維持經濟增速非常有效(至少短期非常有效)。它邏輯清楚,直截瞭當。根據統計,過去近30年來,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52%。即使是大力倡導轉換增長模式以來的5年裡,投資對GDP的貢獻仍然超過50%。隨著投資不斷積累和固定資產總量持續增長,投資平均收益率必然不斷下降,“三依靠”模式就難以持續,尤其是第二產業(制造業)的“三依靠”模式基本走到盡頭瞭。“三依靠”模式難以持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經濟的傳統比較優勢(低勞力成本、低資源成本和低環境成本)正在快速消失,新的比較優勢卻還沒有創造出來,投資平均收益率或邊際效率必然隨之持續下降,制造業將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長甚至衰退。最近五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開始迅速上升,制造業裡的許多行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企業盈利能力普遍持續下降,信貸資金運用效率和社會資本運用效率亦隨之持續下降,資源環境消耗難以為繼。所有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顯著下降和喪失的主要表現。我們可以裝備制造業為例,看看我國制造業存在的根本問題。201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出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的19.8%,超越美國的19.6%,躍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國機械裝備工業的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越日本(1.2萬億美元)和美國(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當年,中國全部制造業產出總量超越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2006~2010年,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25%,從4萬億增加到14萬億。2010年,全行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例超過9%,占全部工業的19.35%。2011年底,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27.7萬億,比2002年增長6.4倍,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2.8%。2011年底,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達到8.8萬億,比2002年增長4.9倍。移動電話、彩電、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的產量均高居世界第一。然而,正如外國企業傢所評論的那樣,“中國贏得瞭制造,卻失去瞭研發”。在研發——生產——營銷——銷售——售後服務所構成的全球產業鏈裡,中國基本處於生產(制造或加工)環節,贏得的增加值並不高。大量中國企業為全球制造和加工,卻隻能賺取少量的加工費。201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平均不到20%,發達國傢至少達到35%以上。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隻有發達國傢的36%~40%,差距巨大。以世界聞名的蘋果公司為例。身為全球最賺錢的高科技公司,蘋果並沒有自己的工廠。蘋果手機幾乎全部在中國組裝完成。一部最終售價500美元的蘋果手機,中國組裝後的出廠價是179美元,蘋果公司毛利達到每部321美元。179美元的出廠價裡,隻有可憐的6.5美元真正屬於中國工廠,占出廠價的3.6%。它構成瞭中國代工工廠的員工工資、管理費用和利潤。其餘172.5美元,則是來自非中國(主要是日本、韓國、德國等)為蘋果生產的組件。以2009年為例,中國工廠為蘋果公司加工手機1120萬部,出廠價129美元。表面上(僅蘋果手機一項),好像中國對美國實現貿易順差20億美元。實際上,扣除每部手機172.5美元的組件成本,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僅為7350萬美元。不僅如此,蘋果公司本身還向中國出口瞭1.215億美元的零部件。從735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裡扣除1.215億美元的零部件,結果是:在中美蘋果手機的加工貿易裡,我國不是順差,而是逆差!蘋果之外,其他產業和產品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同樣的結果。制造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勞動生產率水平上。截至2012年年底,美國仍然是全球勞動生產率水平最高的國傢之一,隻有少數北歐國傢(荷蘭和挪威)的勞動生產率略超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丹麥、瑞典等國的勞動生產率,約相當於美國的80%~95%,挪威勞動生產率等於美國的125%。歐元區平均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70%。日本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65%。“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45%~65%。我國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傢差距依然巨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30多年,我國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位居全球之首,年均增速達到8%。然而,由於初始勞動生產率水平太低,盡管追趕瞭30多年,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仍然隻相當於美國的10%,日本的14%,德國的10.5%,法國的10.3%,英國的12.5%,挪威的8%,新加坡的14%,中國臺灣的17%。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隻相當於美國的2%!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增速最終決定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增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真實GDP年均增速一直超過8%,全球首屈一指,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樣是因為基數太低,盡管快速趕超30年,我國人均真實可支配收入依然位居全球第80位。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人均真實可支配收入隻有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1/14(美國的1/17,德國的1/16,日本的1/15,法國的1/16,俄羅斯的1/4)。“三依靠”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趕超策略逐漸失效,後發優勢逐漸喪失,原創性科技成果嚴重不足,成為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主要制約。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傢必將進一步強化對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出口的限制。現在已經非常清楚,我們曾經幻想並努力實施的“以市場換技術”、“以空間換時間”的技術引進策略並不成功。痛定思痛,我們終於認識到,真正原創性的科技創新隻能依靠自主創新。前幾年,中央果斷提出“自主創新、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完全正確。我國需要更加明確和更加具體的產業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全力扶持自主創新,尤其是需要盡快在幾個重大戰略產業領域,占領世界產業發展的前沿和制高點。仍以裝備制造工業為例,看看為什麼說“以市場換技術”策略並不成功。盡管我國早已成為制造業大國,很多真正高科技的高端制造設備卻依然嚴重依賴進口。以2011年的數據為例,當年我國投資總額達到GDP的40%,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40%,進口設備又占設備總投資大約70%。易言之,進口制造裝備金額達到GDP 10%。截至目前,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設備、80%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80%的石油化工設備、70%的轎車制造、紡織機械、數控機床繼續依賴進口。很大程度上,我國依然沒有完全擺脫“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困局。多年來,我國經歷瞭許多慘痛的外資“收購(合資)——做虧(掏空)——獨資(拋棄)”案例,充分說明“市場換技術”策略基本失敗。著名的案例包括大連第二電機廠、西北軸承(000595,股吧)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無錫威孚、錦西化機、杭州齒輪廠、常州變壓器廠等。原本我們希望外資進來之後,能夠將最先進技術引進中國。可恰恰相反,外資一旦獲得這些企業控制權之後,就采取各種辦法將企業做虧和掏空,最後徹底拋棄。不僅外國先進技術沒有引進來,而且我國原來的技術積累也隨之付諸東流!譬如,我國飲料行業八大飲料公司已有七傢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收購。輪胎橡膠多傢企業被外資收購形成壟斷。還有許多原來中國的知名品牌,因為外資的引入而完全銷聲匿跡。多年來,裝備制造領域一直是外商投資收購中國企業的重點,外資在制造領域設立的企業一度占據全部外商投資企業的75%以上。其中外商獨資又占到65%甚至75%以上。一些外資蓄意控制我國裝備制造業或制造業龍頭企業,采取的策略就是:“控制——吞並——壟斷”或者“合資——拖垮——獨資”,最終形成外資一統天下之局面。不僅依靠獨資和合資引進國外技術的策略不成功,而且許多合資企業本身就不成功。以機械行業為例,不成功的合資占到40%左右。近50萬傢合資企業,年虧損額高達12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當美國、歐洲、日本等外資瘋狂收購我國各個行業龍頭企業的時候,卻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他們的企業百般阻撓。雙重標準形成鮮明對照。唯有徹底改變“三依靠”增長模式,改變低水平重復競爭的市場模式,改變依賴“以市場換技術”的技術發展策略,改變“贏瞭制造,輸瞭研發;贏瞭生產,輸瞭利潤”的國際產業分工模式,中國制造業才可能占領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中國企業才有望賺取高額利潤,中國企業傢和勞動者才有望享受高工資和高福利。 攝影記者/任玉明(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首席經濟學傢)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1-18/汽車貸款信用貸款土地任何問題免費諮詢159762837.html
汽車貸款宜蘭礁溪汽車貸款
唯有自主創新才能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向松祚[ 唯有徹底改變“三依靠”增長模式,改變低水平重復競爭的市場模式,改變依賴“以市場換技術”的技術發展策略,改變“贏瞭制造,輸瞭研發;贏瞭生產,輸瞭利潤”的國際產業分工模式,中國制造業才可能占領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 ]本系列評論的第一篇簡要論述瞭我國收入分配失衡的嚴峻形勢、內在原因和改革方向。收入分配失衡與投資消費失衡互為表裡。傢庭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消費和內需長效機制的內在保障,沒有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沒有可靠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就不可能建立起促進消費和內需的長效機制。沒有消費和內需的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就難以取得成功,過度依靠投資的增長模式亦難以持續,因為投資之有效性、營利性和持續性必須依靠最終消費持續增長之支撐。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過度依靠投資尤其是過度依靠基礎設施和第二產業投資,客觀上會抑制勞動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人類經濟發展史已經揭示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制造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技術取代勞動力趨勢不斷加速,大量制造業投資不僅不會吸納新勞動力就業,甚至還會“擠出”已經就業的勞動力,導致失業增加,這就是所謂的“增長性失業”現象。因此,如何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快速增長以吸納勞動力就業,保障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增長,就成為各國經濟政策尤其是產業政策的重大課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就是如何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整個經濟結構的重新平衡。本文簡要闡述我國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概而言之,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大體就是“三依靠”增長模式。所謂“三依靠”,就是增長依靠投資,投資依靠信貸,信貸依靠貨幣。或者說穩增長就要穩投資,穩投資就要上項目,上項目就要放貸款,放貸款就要松銀根。應該承認,這個模式對於維持經濟增速非常有效(至少短期非常有效)。它邏輯清楚,直截瞭當。根據統計,過去近30年來,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52%。即使是大力倡導轉換增長模式以來的5年裡,投資對GDP的貢獻仍然超過50%。隨著投資不斷積累和固定資產總量持續增長,投資平均收益率必然不斷下降,“三依靠”模式就難以持續,尤其是第二產業(制造業)的“三依靠”模式基本走到盡頭瞭。“三依靠”模式難以持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經濟的傳統比較優勢(低勞力成本、低資源成本和低環境成本)正在快速消失,新的比較優勢卻還沒有創造出來,投資平均收益率或邊際效率必然隨之持續下降,制造業將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長甚至衰退。最近五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開始迅速上升,制造業裡的許多行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企業盈利能力普遍持續下降,信貸資金運用效率和社會資本運用效率亦隨之持續下降,資源環境消耗難以為繼。所有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顯著下降和喪失的主要表現。我們可以裝備制造業為例,看看我國制造業存在的根本問題。201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出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的19.8%,超越美國的19.6%,躍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國機械裝備工業的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越日本(1.2萬億美元)和美國(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當年,中國全部制造業產出總量超越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2006~2010年,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過25%,從4萬億增加到14萬億。2010年,全行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例超過9%,占全部工業的19.35%。2011年底,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27.7萬億,比2002年增長6.4倍,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2.8%。2011年底,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達到8.8萬億,比2002年增長4.9倍。移動電話、彩電、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的產量均高居世界第一。然而,正如外國企業傢所評論的那樣,“中國贏得瞭制造,卻失去瞭研發”。在研發——生產——營銷——銷售——售後服務所構成的全球產業鏈裡,中國基本處於生產(制造或加工)環節,贏得的增加值並不高。大量中國企業為全球制造和加工,卻隻能賺取少量的加工費。201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平均不到20%,發達國傢至少達到35%以上。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隻有發達國傢的36%~40%,差距巨大。以世界聞名的蘋果公司為例。身為全球最賺錢的高科技公司,蘋果並沒有自己的工廠。蘋果手機幾乎全部在中國組裝完成。一部最終售價500美元的蘋果手機,中國組裝後的出廠價是179美元,蘋果公司毛利達到每部321美元。179美元的出廠價裡,隻有可憐的6.5美元真正屬於中國工廠,占出廠價的3.6%。它構成瞭中國代工工廠的員工工資、管理費用和利潤。其餘172.5美元,則是來自非中國(主要是日本、韓國、德國等)為蘋果生產的組件。以2009年為例,中國工廠為蘋果公司加工手機1120萬部,出廠價129美元。表面上(僅蘋果手機一項),好像中國對美國實現貿易順差20億美元。實際上,扣除每部手機172.5美元的組件成本,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僅為7350萬美元。不僅如此,蘋果公司本身還向中國出口瞭1.215億美元的零部件。從7350萬美元的貿易順差裡扣除1.215億美元的零部件,結果是:在中美蘋果手機的加工貿易裡,我國不是順差,而是逆差!蘋果之外,其他產業和產品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同樣的結果。制造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勞動生產率水平上。截至2012年年底,美國仍然是全球勞動生產率水平最高的國傢之一,隻有少數北歐國傢(荷蘭和挪威)的勞動生產率略超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丹麥、瑞典等國的勞動生產率,約相當於美國的80%~95%,挪威勞動生產率等於美國的125%。歐元區平均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70%。日本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65%。“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45%~65%。我國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傢差距依然巨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30多年,我國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位居全球之首,年均增速達到8%。然而,由於初始勞動生產率水平太低,盡管追趕瞭30多年,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仍然隻相當於美國的10%,日本的14%,德國的10.5%,法國的10.3%,英國的12.5%,挪威的8%,新加坡的14%,中國臺灣的17%。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隻相當於美國的2%!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增速最終決定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增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真實GDP年均增速一直超過8%,全球首屈一指,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樣是因為基數太低,盡管快速趕超30年,我國人均真實可支配收入依然位居全球第80位。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人均真實可支配收入隻有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1/14(美國的1/17,德國的1/16,日本的1/15,法國的1/16,俄羅斯的1/4)。“三依靠”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趕超策略逐漸失效,後發優勢逐漸喪失,原創性科技成果嚴重不足,成為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主要制約。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傢必將進一步強化對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出口的限制。現在已經非常清楚,我們曾經幻想並努力實施的“以市場換技術”、“以空間換時間”的技術引進策略並不成功。痛定思痛,我們終於認識到,真正原創性的科技創新隻能依靠自主創新。前幾年,中央果斷提出“自主創新、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完全正確。我國需要更加明確和更加具體的產業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全力扶持自主創新,尤其是需要盡快在幾個重大戰略產業領域,占領世界產業發展的前沿和制高點。仍以裝備制造工業為例,看看為什麼說“以市場換技術”策略並不成功。盡管我國早已成為制造業大國,很多真正高科技的高端制造設備卻依然嚴重依賴進口。以2011年的數據為例,當年我國投資總額達到GDP的40%,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40%,進口設備又占設備總投資大約70%。易言之,進口制造裝備金額達到GDP 10%。截至目前,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設備、80%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80%的石油化工設備、70%的轎車制造、紡織機械、數控機床繼續依賴進口。很大程度上,我國依然沒有完全擺脫“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困局。多年來,我國經歷瞭許多慘痛的外資“收購(合資)——做虧(掏空)——獨資(拋棄)”案例,充分說明“市場換技術”策略基本失敗。著名的案例包括大連第二電機廠、西北軸承(000595,股吧)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無錫威孚、錦西化機、杭州齒輪廠、常州變壓器廠等。原本我們希望外資進來之後,能夠將最先進技術引進中國。可恰恰相反,外資一旦獲得這些企業控制權之後,就采取各種辦法將企業做虧和掏空,最後徹底拋棄。不僅外國先進技術沒有引進來,而且我國原來的技術積累也隨之付諸東流!譬如,我國飲料行業八大飲料公司已有七傢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收購。輪胎橡膠多傢企業被外資收購形成壟斷。還有許多原來中國的知名品牌,因為外資的引入而完全銷聲匿跡。多年來,裝備制造領域一直是外商投資收購中國企業的重點,外資在制造領域設立的企業一度占據全部外商投資企業的75%以上。其中外商獨資又占到65%甚至75%以上。一些外資蓄意控制我國裝備制造業或制造業龍頭企業,采取的策略就是:“控制——吞並——壟斷”或者“合資——拖垮——獨資”,最終形成外資一統天下之局面。不僅依靠獨資和合資引進國外技術的策略不成功,而且許多合資企業本身就不成功。以機械行業為例,不成功的合資占到40%左右。近50萬傢合資企業,年虧損額高達12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當美國、歐洲、日本等外資瘋狂收購我國各個行業龍頭企業的時候,卻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他們的企業百般阻撓。雙重標準形成鮮明對照。唯有徹底改變“三依靠”增長模式,改變低水平重復競爭的市場模式,改變依賴“以市場換技術”的技術發展策略,改變“贏瞭制造,輸瞭研發;贏瞭生產,輸瞭利潤”的國際產業分工模式,中國制造業才可能占領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中國企業才有望賺取高額利潤,中國企業傢和勞動者才有望享受高工資和高福利。 攝影記者/任玉明(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首席經濟學傢)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1-18/汽車貸款信用貸款土地任何問題免費諮詢159762837.html
汽車貸款宜蘭礁溪汽車貸款
- 房貸信貸一、二、三胎轉貸或代償民間信貸 我想汽車貸款 臨時汽車貸款
- 北投法拍撤回 車貸信貸屏東恆春車貸信貸
- 缺錢怎麼辦急用信貸年息最新勞工購屋貸款2016信用評分表信貸試算工具信貸年息 房屋信貸代書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